典当专区
典当行要找准定位
发表时间 : 2016-02-26 浏览 : 349
长期以来,银行都是不少典当人心中的“标杆”。由于功能模式相像、人才来源有着一定的互通性,再加上历史渊源所致,不少典当从业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早已将自身看成是“小微银行”。但是,随着当前互联网产业的兴起、融资市场动态瞬息万变,到了今天,典当行再拿自身去比银行,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。

郭博是石家庄某典当行的民品业务负责人,近两年来他注意到,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典当行变得越来越像银行了。“产生这种感觉主要集中在门店的装修和人员的安排上。”他解释道,“比如一些典当行在工作人员的职务划分上,模仿银行大堂经理的角色设置了相关职位。店面装修也是参照银行的方式,不再是过去那种高门槛的神秘感十足了。客户一上门,就会有工作人员马上迎过来询问,有的甚至还会专门设立大客户VIP室。”

一直以来,“打造老百姓身边的第二银行”都是不少典当行所追求的宗旨。而且在很多典当从业者看来,除了门店、人员这些表象外,典当与银行两者之间还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点。

最为典型的一面就是服务融资市场,两者做的都是为自然人与企业放款。“银行能做抵押、质押融资,典当行同样能做;银行不愿意做的民品质押,典当行照样在做。从放款、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功能上比较,典当行不但像银行,而且还比对方有着更广的发挥余地。”有人认为。

与此同时,典当行业务人员的业务操作模式,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也被认为与银行类似。

温先生是石家庄一家典当行的负责人,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,2008年投身典当行业之前,自己在银行系统已工作了十来年。“熟悉典当的人都知道,行业内像我这样从银行转投过来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在很长一段时间中,有着银行系统工作经历、懂融资市场的人才在典当行的招聘中往往更受青睐。其原因就在于,大家认为借贷这项业务,典当与银行干的是相似的事,有经验当然更好了。”

另外,典当行的工作人员来自银行系统,在业务“上手”更快的同时,或许还会有助于客户的开拓,这是典当经营者更为看重的。“例如前几年与银行联手做‘过桥’业务,或者是银行将不做的客户介绍给典当行,依靠的就是资源互通,只不过是借款有着救急与长期的区别。而且,如今一些有条件的典当行也在学习银行的风控管理模式,并且将业务部门进行细化,实行专人负责。你说典当与银行像不像?”温先生认为。

鉴于上述这些理由,不难理解为什么长期以来不少典当行都将自己看成是“小银行”。而往更深层次挖掘,记者注意到,这种认识恐怕还出于一定的历史“渊源”。

众所周知,典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1987年,复出后的内地第一家典当行在四川成都成立。第二年,辽宁、山西、广州、上海等地均陆续出现了典当行。1992年,北京的第一家典当行也开始试营业。

据悉,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,典当行的数量曾经历了一个高速扩容的时期,最多时有3000余家。2000年,行业从人民银行的管理下脱离出来,交由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管理,据经历过这一阶段的行业人士回忆,随后,典当行又进入了一个繁荣活跃期。

而彼时,后来属于典当行强力竞争对手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行业尚未兴起。统计数据显示,2005年初,央行在五省区开办小额信贷试点。同年底,山西平遥诞生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。

“按照成立的初衷,小额贷款公司更多扶持的是‘三农’。可以说,除了银行以外,面对城市居民、中小微企业的放贷,当时‘独占鳌头’的似乎只有典当行。因为民间借贷尚未‘阳光化’,担保公司没有直接放款的功能。而在2005年,《典当管理办法》就已经出台了。”知情人士透露道。

至于当今流行的互联网金融,在当年很可能还是一些人心中初生萌芽的“梦想”。而正是因为市场缺乏竞争对手,那些年典当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,“生意挺好做,房地产典当是普遍的重头业务,息费收取在管理办法的限定下也比现在要可观。”这位知情人士说道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所属的监管部门不同,但当年融资市场大环境的影响,仍然给业内留下了典当是贷款的“银行”、拾遗补缺、类金融机构等印象。“尤其是类金融机构这样的称呼,实际上是承认了典当与银行的相似之处。”市场分析人士认为。

然而,时至今日,融资市场的变化与十几年前相比早已不能同日而语。而小额贷款公司、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、争夺市场,更是让不少典当业内人士开始反思——典当不是银行,也没有必要去模仿银行。

“作为融资市场的‘老大’,银行有储备金,能应对资金沉淀,但典当没有;银行可以做第三方支付,典当不行……这些都是典当人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。我认为典当行实在没有必要去与银行进行比较。”石家庄律师朱巍指出。

而一些悄然改变的现实也让行业人士感慨不已:以前与银行合作做“过桥”业务,现在未必一定会给典当行——为了应对生存的现实,小额贷款公司也不得不挖空心思抢占阵地;同样是房地产抵押,小额贷款公司的息费更有优势;还有人才招聘,随着业务重心的转移,以往银行从业者更受欢迎的现象正在逐渐向珠宝、古玩鉴定人才乃至互联网技术人才倾斜……

应对同类竞争尚且吃力,倘若还要坚持去追逐银行的脚步,典当能跟得上吗?这成为了萦绕在不少典当经营者心头的疑惑。

更加不容忽视的是,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,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也在陆续推出新品种,改进服务质量。甚至其中的某些变化也正在慢慢靠近典当小额、短期等优势。资金实力、身份地位……典当跟银行之间的距离,本质上的差别,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的不同。

既然如此,在一些研究人士看来,比起强调自己的“银行”功能,典当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思维、找准自身定位,应对与小额贷款公司、融资担保、互联网金融以及民间借贷等同类型融资机构的竞争。“例如,一直以来,典当都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,这种正规也是一种优势。而像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对手,在高速发展之后必然也将进入一个沉淀的过程,所以典当还是要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稳扎稳打,以争取避免业务的同质化来加大竞争优势,更不能再沉溺于以往的‘自大’中。”

由此看来,竞争激烈,逾期、绝当率逐渐增高……可以预见的是,典当行如果还一味跟随银行的脚步,反而很可能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。